媒体岭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岭师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湛江日报]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发布日期:2024-08-2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李靖      摄影:李忠摄     编辑:廖海琪      点击:

原标题链接: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19641461_ccl_1724515200000_b.jpg

雷州市南兴镇梅田村兴起“妈妈制衣厂”,家门口“车”出超亿产值。

本报记者李忠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在迈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悟全会精神,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关乎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城镇化改革的蓝图,深化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潜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展现出稳定增速、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特点。但产业升级难题和创新不足,限制了城市经济活力。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能激发企业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民增收难题,迫切要求我们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城乡融合发展,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能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我们必须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升治理水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能促进产业、居住、生态和谐共生,有效缓解城市问题;能提高治理效率与效能,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准确把握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方向原则

要准确、全面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把握重大原则,确保改革方向正确。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人民意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先保障民生;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法规,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保障城市长期稳定与居民生活安全。

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县城设施与功能,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缩小城乡差异。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转型中,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重点。面对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带来的挑战,坚持规律遵循、分类施策是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立足国情,遵循自然、经济及城市发展规律,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功能定位与城镇发展水平,优化城镇空间与产业分布;建立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推动人口均衡分布与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落实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一项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重大任务,将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需集中精力和资源,实施切实措施,保障改革有效推进。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人口集聚与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产业升级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夯实人口集聚支撑,制定人才政策,提升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升级相匹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必须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城市体制改革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人口增长和规模扩大,对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提出新要求。必须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深化特大镇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其与人口经济规模相匹配的管理权限,激发发展活力。


寸金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邮政编码:524048
湖光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邮政编码:524088
椹川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邮政编码:524033

电话:0759-3183226

传真:0759-3341440

招生热线:0759-3183211 3183189

邮编:524048

 版权所有©岭南师范学院 | 粤ICP备15053357号 |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