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岭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岭师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湛江日报]浅谈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8-2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通讯员 保 仁      编辑:廖海琪      点击:

原标题链接:浅谈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文艺赋能”是当下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热词,很多文艺文化部门在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首选这个标题与口号。那何为“文艺赋能”呢?文艺赋能即是通过文艺活动和文化创作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形象,进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振兴。文化振兴,必然就包含着繁荣民间文艺。

从湛江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及文艺赋能渠道来看,如何更高质量地引导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呢?笔者拟从茂德公集团关于民间传统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做法谈起。

一、整合社会资源,助力繁荣民间文艺健康发展。茂德公集团陈宇老板的家乡——足荣村党支部重视党建引领,给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带头建好、管好、用好、影响好农村多个祠堂前的舞台及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文艺宣传阵地,为民间文艺提供生存的空间和生长的土壤。尤其是茂德公鼓城内的“茂德公剧场”,为老百姓打造了全年免费的真正意义的“群众舞台”,为民间传统文艺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雷州歌、遂溪醒狮、湛江傩舞等表演、传承与创新搭建较好平台;集团赞助开展“阳光下的家乡”征文大赛;开展“吴茂信文学创作成果展”;支持柯淼赋导演深入挖掘农村草根演员人才,出色拍摄了多部记住乡愁主题的微电影;打造茂德公诗歌与人——国际雕塑园,带着全市诗人特别是半岛文学爱好者与国际接轨,让“城里的月光把乡村照亮”。这些创意从农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尤其是“三农”题材,有力推动了民间文艺创新发展。

二、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民间文艺塑形铸魂乡村。茂德公集团回归家乡20年,如何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书写现代文明乡村篇章:以天下四绝之首——雷州换鼓为历史文化内涵,建成一个以“鼓”文化为主题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国家AAAA级景区;设立“德基金”,坚持乡村艺术支教12年,为18个省份、80余所乡村小学、17284名乡村孩子带去37737节艺术课……在家乡投资近20亿元,把一个贫困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振兴的“湛江样板”和一个美丽而温暖的——阳光下的家乡。他们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开展茂德公杯广场舞大赛;传统手工艺品地摊、精美的手工编织竹篮和独具特色的刺绣作品等。

三、探索文艺价值,促进民间文艺发展特色产业。如何积极探索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路径,让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民间文艺项目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特色产业,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提质。茂德公鼓城打造的雷剧“百姓剧场”,让人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去年获得罗马电影节中亚洲最佳戏剧奖的大型雷剧《陈瑸》的主要练兵场;在一个乡村(足荣村)建起在全国少见的手作博物馆,启动两个面向全国的大型活动——足荣村方言电影节、足荣村手作节;打造非遗行业产业:蒲草、雷州风筝、醒狮、剪纸等;弘扬足荣村村民世代秉承的“耕读传家”精神,打造昌公书局成了省内外文青聚落及发呆圣地;木荣小筑(首个“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文化乡宿示范基地)的民宿与对联“木兮花兮自在开合田园间,荣也耀也无碍纵放诗酒里”,成了网红打卡点;传承与弘扬百年历史的土法酿制酱油工艺、打造中国南派辣酱的发源地;成功打造“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红网餐厅。这些文艺闪光点及行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中,有力助推着乡村振兴。

四、文艺提质赋能,推动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旅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是地方代表性符号和文化的鲜明标识,挖掘好民间文艺资源,可以助力乡村旅游。茂德公集团在足荣村村边升级打造了已有300多年历史、1400多亩的原始樟树林,走出一条“艺术+乡村旅游”之路;打造茂德公鼓城,让多元的民间传统文艺元素构筑成了“半是烟火半是诗”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将充盈着满满的文艺创新文化的原食品生产基地改造成为了茂德公大观园;开展足荣村“四小园”提质升级行动,采用独特的视角结合石篱和雕塑等艺术表达形式来提升村容村貌;其茂德公大观园内的牵手广场、微农场、食工坊、酱工坊、天工院等10多个景点,与村内的足荣森林公园、昌公书局、木荣小筑等组成了文旅新地标,带动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如何助推好、服务好这项伟大实践,是文艺赋能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实践中,较多出现的是文艺文化部门在送戏下乡、文艺晚会上挂上“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字样。然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艺文化部门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开展对推进乡村振兴更有价值与更有意义的赋能,不断创新文艺惠民品牌,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开拓更宽的新思路,寻求更多的新路径。

寸金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邮政编码:524048
湖光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邮政编码:524088
椹川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邮政编码:524033

电话:0759-3183226

传真:0759-3341440

招生热线:0759-3183211 3183189

邮编:524048

 版权所有©岭南师范学院 | 粤ICP备15053357号 |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