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链接:与时间赛跑 抢救运河记忆

林兴采访建库开河亲历者吴云英

鹤地水库
初夏,一场以“精神寻根”为主题的“南粤楷模”事迹报告会在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举行。会上,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兴作《青春为建库开河挺膺担当》主题报告,解读运河精神密码。
这不仅是对运河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岭南师范学院林兴团队十年如一日深耕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成果展现。
自2014年以来,林兴团队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与时间赛跑,走遍雷州半岛,采访了上百位建库开河亲历者,汇聚成《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一书。“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林兴说,希望通过团队的记录和传播,能让运河精神实现进一步传承。
十年坚守如一日
林兴是“运河二代”,从小在雷州青年运河旁长大,他的母亲参加过雷州青年运河建设。有一次,他带着母亲参观鹤地水库,向来话少的母亲打开话匣子,聊起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林兴受到深深的震撼,其他参加过雷州青年运河建设的人,是不是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他敏锐地意识到,当年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建设者群体正是活历史。但即使是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员,现在都已经是耄耋老人。就像一位老人所言:“你们再不来,这些事就没人知道了。”他决心追寻建库开河背后的故事。
2014年,林兴开始筹备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项目;2015年,他组建师生团队,踏上了抢救挖掘亲历者口述史的漫漫长路。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担当。
“一开始,我们发现可找到的历史资料很少,在研究领域是一片空白。口述历史不能只采访一两个人,要有一定的数据量。所以我们面临两大问题——项目资金从哪来?当年修运河的人在哪里?”
对前一个问题,林兴选择先自筹经费;对后一个问题,他找到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对方提供了一份含有部分建库开河亲历者的名单。
原以为有了名单,寻访便可以顺利进行,但找人的过程依然困难重重。“做口述历史要解决信任度的问题,我们作为陌生人,很难取得老人家的信任。”林兴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调侃自己——“电话打通没人接,话不投机半句多,来到村口家难寻,进了家门不愿说。”
后来,林兴发动湛江本地学生的力量,寻找身边参与过建库开河的老人。“这样一来能解决信任度的问题,而且不少学生发现,家里的爷爷奶奶竟然是亲历者,通过学生对家人的采访,也实现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代际传承。”林兴说。
十年来,团队足迹遍布运河沿线数十个村庄,采访了上百位亲历者,用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下一段段珍贵的口述资料,收集了232个真实故事和700余份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如散落的珍珠,被团队一一拾起串联,汇聚成《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一书。
2024年,该书正式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让镌刻着30万湛江儿女奋斗史诗的精神密码焕发光彩。
运河文化进课堂
“雷州青年运河对于外地同学来说是闻所未闻,但令人震惊的是湛江本地同学对此也一无所知。”一开始,林兴在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上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雷州青年运河,不少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学生都是一脸茫然。
林兴深知,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传承。他将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团队结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设计了“田野调查+现场教学+艺术创作”的多元实践路径,组织学生深入运河沿线开展社会调研、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创作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同时,首创“5+1”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学院、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学生家长、亲历者、学生团队五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们以运河建设者的故事为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许多学生有疑问:“修建运河没有工钱,非常辛苦,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干下去?”林兴让参与口述项目的同学分享自己采访的过程和感想——对许多老人来说,参与雷州青年运河建设,是一种时代责任,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
“他们的信念是为民担当、带水还乡、搞好生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做这件事。”林兴告诉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林兴已向超2万名学生讲述雷州青年运河的故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运河精神的感染与熏陶。
近年来,学生以“建库开河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校级以上挑战杯奖项8项,其中包括广东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湛江市演讲比赛二等奖1项,充分展现了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效。
服务地方促传承
初夏,湛江廉江鹤地银湖阳光明媚、波光潋滟,由郭沫若题写的青年亭匾熠熠生辉,这座镌刻着“众志成城”的石亭,既是运河精神的象征,也成为新一代青年感悟楷模力量的教育基地。松涛中依稀还有当年战天斗地的劳动号子,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精神的传承如运河水般绵延流淌。
林兴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团队多次应邀开展以“建库开河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地,累计举办宣讲活动上百场,激发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团队积极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如协助举办书画作品展、文化研讨会等,以多种形式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林兴团队抢救发掘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实践,以严谨的考据论证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是国家战略配套工程、全国民办公助大(Ⅰ)型水利工程先行者的重要历史地位,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两集纪录片《雷州青年运河》播出。片中以林兴团队研究成果为叙事引线,实现学术成果向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团队的抢救性研究,让“建库开河”历史焕发光彩,为“南粤楷模”评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2025年4月,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者群体被授予“南粤楷模”称号。林兴从数百位亲历者中,推荐了3名亲历者接受“南粤楷模”评选组采访,并作为群体代表人选参加“南粤楷模”现场颁奖仪式接受颁奖。
从抢救历史到育人启智,从服务地方到文化传承,林兴团队以坚守与奉献,书写了对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情怀与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教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也为高校落实“双百行动”服务地方提供了宝贵的范例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