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岭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岭师 >> 正文

[湛江日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4-09-0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通讯员 俞娟      编辑:叶婉茹      点击:

原标题链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统一性、规范性和协同性建设,对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德育是应有之义。

一是以德育为牵引,完善立德树人一体化机制。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和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学段都时有发生,迫切要求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贯通一体化德育。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德育一体化建设分学段各有侧重,又强调知、情、意、行合一,将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统一起来,夯实德育成效。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立“一盘棋”理念,构建多层次协同育人一体化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全学段顶层设计,一以贯之地从情感培养、理性认知、政治认同、动机激发、行动落实等方面共价同构。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联动集成,以全员全程全方位多层次协同育人,完善立德树人一体化机制。

二是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首先,明确课程定位,开展整体设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接受特点,统一规划各学段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地设定培养任务、教育内容和考核评价,注意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选择的有机衔接和逻辑顺畅,避免重复或缺失,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贯通。其次,采用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小学阶段突出启蒙式,初中阶段突出体验式,高中阶段突出互动式,大学阶段突出探究式,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灵活选取与之适配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再次,加强跨学段集体备课。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核心内容和重难点,探讨共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教法与进阶性,通过交流研讨达成理解和共识。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共享平台,统筹开发利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一是以师德建设为牵引,构建教书育人能力提升一体化机制。思政课教师要按照 “六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书育人能力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践行“两个结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构建教书育人能力提升一体化机制,加强跨学段教师之间常态化沟通,彼此熟悉课程教材内容,集中研讨学生思想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教学、相互听评课,大学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挂职讲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到高校研修,增进了解、配合与互鉴,求同存异,共同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是推进师资培训一体化机制。目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师资选配存在短板,教师的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亟待加强培训和优化。确立“大思政”理念,推进大中小学师资培训一体化机制,保证各学段思政课专任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政策、思政课程、师德师风、教研能力等共性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特色培训,促进教师优势发展。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名师工作室、导师制、集中型、开放型等培训方式,创新岗前培训、课程轮训、校内培训、在职进修、社会考察等多元化培训形式,全力推进师资队伍培训一体化机制。各级学校要吸纳相近学科专业高水平教师参与思政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优质资源参与学校思政教育,充实壮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

三、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思政教育质量与成效,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科学设置以教育成果为导向的一体化教育评价标准。思政课要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教育成果产出为导向,即以塑造德才兼备优秀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后备军为培养目标导向制定教育评价标准,反向设计各学段课程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通过教育评价,以能否成功输出优秀人才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科学设置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评价标准,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体化评价标准制定注意原则上统一,因地制宜,综合考量人才培养成效。定性评价重视日常性考察,通过学生日常言行、课内外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品行,包括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奋斗意志、创新精神等方面内容;定量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根据课程教育教学主体内容设定量化指标,包括知识理论掌握水平、分析运用能力、社会实践成果等方面内容,对应预期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并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成效。

二是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评价机制。一体化教育评价机制要求纵观全学段,形成统一完整、有效衔接的教育评价机制,促成学生全过程各学段的健康成长和动态连续发展。一体化教育评价机制强调上下游教育之间相互贯穿与环环相扣,各学段协同联动,合力造就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评价机制,要贯通学生成长成才全周期,助推学生动态成长,以积极正面的教育评价为推手,观察言行,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过,激发学生主观层面的积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全周期全过程的教育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均衡全面发展,增强其竞争力和适应力,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竞争,成长为国之栋梁。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寸金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邮政编码:524048
湖光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邮政编码:524088
椹川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邮政编码:524033

电话:0759-3183226

传真:0759-3341440

招生热线:0759-3183211 3183189

邮编:524048

 版权所有©岭南师范学院 | 粤ICP备15053357号 |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