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链接:红树林:湛江生态名片和人文新标识

几年前,举家从山峦起伏的世界客都梅州迁至海域连片的港城湛江,不经意间遇见湛蓝海天交接旁的葱茏红树林。彰显顽强生命精神的红树林,一次又一次地映入眼帘,浸润了双眸,逐渐走入内心。
红树林已然成为湛江的生态名片和新标识,应是源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从红树林呈现的生态属性来看,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东湛江,共有9960公顷红树林,占全国33%,占广东省78%,红树林无疑是最具标识性的生态名片。二是作为湛江人文精神表达的符号来说,生长在盐碱地潮间带的红树林充分体现了迎风破浪的奋斗精神、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激浊扬清的创新精神和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
出于一位新湛江人油然而生的本土情怀,品味红树物象,寻绎其精神内涵,体现出“有我”之关切。
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固碳储碳、保护堤岸、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和“地球之肾”。红树植物属于常绿阔叶林,生长在高温、高湿、风浪大、土壤含氧量低、盐碱化的海岸潮间带,具有独特的生物适应性。红树植物在逐渐进化过程中形成胎萌的繁殖方式,种子在母体上萌发出芽体后,落地生根成为新植株。红树林扎根滩涂,可以抗风消浪,减轻海洋灾害,其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够固沙,防止泥沙流失,巩固海岸线附近的水土,保护海岸堤坝。
据有关调查统计,湛江红树林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4种,主要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为鱼类、鸟类、昆虫类提供栖息地,还能够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圈。红树林还为我们提供了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走进红树林,可以欣赏到神奇多样的红树林与海岸风光相交织的美丽图画。
红树林具有海洋蓝碳等经济价值。红树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释放者,红树林自热固碳储碳能力很强,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近热带森林的六倍,可以为打造碳路湛江做贡献。红树林生态系统被视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优化海洋水产业养殖环境。红树林能够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对重金属和氮磷营养物具有较高的吸收容纳力,可以减少海域赤潮,清淤净化水体,提高海产品的品质。为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境更美,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东“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降碳、减污和生态保护等多项新任务。
湛江实践在海洋蓝碳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也是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总结推广蓝碳交易和生态建设经验,稳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促进湛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红树林精神彰显了湛江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红树林作为湛江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意象标本,基于湛江历史文化发展视角,对其做出精神文化层面的诠释,提炼出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假借自然之物比附人的道德品质或表达思想情感并加以欣赏,反映了中国文化“比德”和“移情”的审美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心物相通、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红树林精神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创新精神。从被誉为南方的“青纱帐”,为抗击敌寇提供有效屏障,到“禁伐葭丁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从“大汉三墩”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万亩红树林郁郁葱葱的神奇;从数十万民众共建雷州青年运河到新时代齐心合力打造绿美人文湛江,英气勃发的红树林精神继续书写湛江新的传奇。红树林精神生动诠释了湛江人不断奋斗、担当、创新和团结的精神。
寻绎湛江人文新标识,既是选择和拓展匹配对象的过程,又是褒扬和提炼湛江建设发展历程和湛江人民的创造精神的过程,红树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精神象征物之媒介功能,红树林精神由此生成并凝聚达成社会认同,发挥其作为湛江人文新标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湛江正在积极打造“红树林之城”,这对于促进环境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人文精神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生态理念,共建共治共享万亩红树林示范区,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合理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之中,释放生态红利,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效应,推进省域副中心、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建设;同时发挥红树林精神作为湛江人文新标识在凝心聚力、兴文化、展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好红树林故事和湛江建设发展生动案例和新故事,让“红树林之城”更具感召力和塑造力。因“山水有清音”,让生活在湛江这片热土的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缘“山水惊过客”,让路过湛江的客人都能感知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并为之深深打动。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