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岭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岭师 >> 正文

[南方+]儿童节关注|海岛学校的孩子有了新课堂

发布日期:2023-06-02     来源:南方+     编辑:柯志翰      点击:

原标题链接:儿童节关注|海岛学校的孩子有了新课堂

一顿娴熟操作后,湛江市经开区二小美术老师林福佑像往常一样,对着多媒体屏幕前的摄像头,向10公里外的后海小学学生打招呼。“同学们,听到老师的声音请挥挥手。”网络的另一端,简朴的教室里,30多名孩子一呼百应,雀跃地向大屏幕里的林老师挥手。

一根网线连接两块屏幕,网络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将城乡两地学校的空间距离拉得越来越近。这是湛江市目前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趋势。

与粤东西北大部分地市无异,湛江市农村人口占比高、教育落后面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几十年来,湛江在教育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也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以城市发展成果反哺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湛江以互联网技术作为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切入点,从全省首批试点“手机课堂”,到全面铺开“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带动教研、师资等发展优势因素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变乡村学校教育落后的面貌,并开展结对帮扶探索城乡两地教育共富,让城区与乡镇教育事业比翼齐飞。

default.jpg

   探索

全省首批“手机学堂”试点

翻阅广东地图,散落在雷州半岛周围的海岛星罗棋布。湛江乡村海岛学校较多,分布在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东头山岛和特呈岛等海岛的教学点有90所,其中,海岛农村小学教学点就有65所,接近1.6万名学生。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中心流入,海岛农村教学点规模小学生少、教师配备不足、教学点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等弊端日益凸显,加上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惠及偏远海岛学校,制约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default.jpg坡头区南三岛。黄晓宇 摄

“教师‘老龄化’、教学理念落后、办学条件薄弱是当前乡镇教育的突出短板,要改变这个现状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湛江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早在2018年,湛江市便尝试从互联网入手,打破农村教育尤其是海岛教育发展落后困局。同年12月,湛江市教育局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南三岛试点开展“手机学堂”,通过华师网院开发的网络平台,以直播教学的形式,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同课异构、名师远程评课、课堂教学擂台赛、村小老师“还课”教学等网络与现场相结合的教学教研活动。

“以前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我们也很难有机会可以外出学习交流,只能照着课本、对着黑板生硬地灌输知识点,讲台下的学生经常对着课本发呆,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我们做老师的也感到很困惑。”2018年秋天,南三镇麻弄小学教师黄原志作为第一批接触“手机学堂”的乡村教师,第一次通过网络近距离观摩名师课堂。“不用辛辛苦苦组队远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向名师交流学习真的方便很多,他们更懂得用巧妙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课堂气氛,而不是机械化地将课本内容单向输出,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在他们手中瞬间变得妙趣横生,也给我们乡村学校的老师很大启发。”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向海岛输入,让偏远海岛学校的教师大开眼界,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也进一步改变了当地教师的教学观念。

同时,通过“手机学堂”试点,南三镇中小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探索建立名师培养长效机制,由“输血”变“造血”,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此带动偏远海岛、乡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升。

随着南三岛“手机学堂”的成功试点,湛江市开始在全市84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和村一级学校推广,启动湛江“互联网+城乡一体化办学”工程,建立“湛江手机教育云”平台,全市3万名农村教师通过平台提高教学水平,4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帮扶,极大激活了湛江农村基础教育。不仅如此,“手机学堂”的初应用也倒逼着各学校开始配齐智慧课堂教学设备,为后来“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全市全面铺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突破

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增强互动性

“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自己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海是蓝蓝的!”“无边无际的!”……5月19日上午,在坡头区第一小学音乐老师熊雪芹的循循善诱下,坡头区官渡镇中心小学、南三镇麻弄小学等4所乡村学校的二年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学习了《大海》这首歌曲,熊雪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朗诵、歌唱等环节让孩子们表现欲十足,纷纷举手抢答。

作为“一体化”课堂助讲端老师,南三镇麻弄小学教师梁美珊一直关注着本校学生的课堂表现。“‘手机学堂’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落后的局面,但仍存在主讲端与助讲端师生互动性较差,设备清晰度、课堂还原度不高等问题,现在‘一体化’课堂直接让城区专业的老师给我们学生上课,拉近了彼此的空间距离,学生课堂参与度很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default.jpg主讲端老师通过一体化设备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教学成果得益于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的实施。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为湛江市“手机学堂”“进阶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同年12月,湛江市教育局印发了《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实施方案》,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短板逐一破解。

“‘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手机学堂’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程度的完善,在资金投入、师资培育、设施配备、结对帮扶、考核评估等方面更加健全,让制度落实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湛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以“三个课堂”建设为抓手,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同时带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成长。

截至2022年6月,全市已投入158万元,布设了32所主讲端学校,79所助讲端学校,开通全市海岛省、市、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共25个网络联校教育云平台工作室空间,开通城区15所中小学校“名校网络课堂”,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实录、教研成果等均向所有海岛乡村学校开放,组建城镇与海岛“教学研修共同体”12个。

扎根乡村教育数十载,梁美珊经历了从“手机学堂”到“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演变,她坦言,“一体化”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空间限制,通过高清5G技术,将网络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拉近了主讲端老师和助讲端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乡村孩子犹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式享受优质课堂。

机制改革的春风很快便惠及乡村学校的孩子,从小爱唱歌的冼紫雯便是其中之一。再过1个多月,冼紫雯就要从南三镇麻弄小学毕业,到镇中心学校就读初中,她心心念念的,就是新学校里还有没有这样好玩的课堂。

“音乐课上可以演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屏幕里的老师还会温柔地进行点评;科学课上可以自己动手利用环保材料制作时装,跟同学们一起走‘时装秀’,再也不用单纯对着课本背诵枯燥的概念也能学到有趣的知识。”冼紫雯说,跟屏幕里的老师对话,就好像在身边一样。

受益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教育共同体

每上完一节“一体化”课堂,梁美珊习惯性用手机拍下孩子们展示课堂作品的瞬间,记录他们的笑容,在空余时间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欣慰之余,她也不断思考着如何精进教学能力,让自己的课堂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同样的乐趣和体验。

“对于音乐、美术、科学这类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讲端老师更加注重启发性、体验感,通过老师展示、学生参与增强课堂互动性。”梁美珊回忆,城乡校际结对帮扶的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对乡村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常态化地与主讲端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的密切交流和定期培训,她也在逐步向先进的教学方法靠拢,让自己的课堂不再枯燥,“课堂氛围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大了。”

default.jpg南三镇麻弄小学学生通过“一体化”课堂学习用环保材料制作环保时装,梁美珊与学生们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湛江市探索“一校带多校”的“1+N”模式,通过区域、镇统筹,高校帮扶等形式组建“专递课堂”支持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开展专递教学、专题研讨、网络教研等研究活动;通过“专递课堂”优先帮扶音乐、美术、科学等缺师少教的学科,双边教师开展同课异构课程的共建、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网络云教研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常态化利用互联网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促学科开齐开足课程和资源建设。

作为湛江经开区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讲端学校以及广东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校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自2021年5月起与后海小学、极角小学、青南小学、水洋小学等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云端”集体备课、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提升教研教学能力,进行专递课堂经验分享,开展学科专场教研开放周,进行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评课议课。

同步课堂不是“一刀切”。城乡两地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在前期备课阶段,双方教师就同一课程内容,结合城乡两地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研讨,磨合出一套最佳教案。“前期备课需要花大量时间,但一次次反复研讨让我们收获颇丰。”梁美珊说。

双向受益,才是“一体化”课堂最大的成效。不仅助讲老师的教学能力在进步,面对乡村学校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授课,主讲老师的能力水平也在相应提升。

“对于主讲教师来说,课堂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从一个教学点到多个讲课端,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开展“一体化”课堂,对于林福佑来说更多的是挑战与提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与助讲老师沟通去掌握农村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教案、为学生上课,其间可能会面临更多我无法预想的情况,但这也让我可以走出以往特定情境迎接更多挑战,在磨炼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云端”互助,也不能脱离线下互动。市教育部门表示,全市将加强“一体化”课堂基础建设,尤其是海岛学校的基础建设,注重师资培训,特别是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能力培训。同时加大线下互动配合,以教育共同体为纽带推动开展线下示范课、线下集体教研活动,让城乡教育“隔空不隔爱”,不断缩小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观点】

岭南师范学院雷阳学者首席教授吴涛:

“双向”互动形成互惠共生的新教育生态

专家名片

吴涛,岭南师范学院雷阳学者首席教授、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从事智能教育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兼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广东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湛江乡村教育存在哪些薄弱点?

吴涛:近年来,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湛江乡村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000余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500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近300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均达到省级标准,乡村教育整体教学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素质获得较大提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逐步从“基本均衡”开始转向“优质均衡”,从“有学上”过渡到更深层次的“上好学”。

但是,湛江“农村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

南方日报:在湛江市全面推行“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背景下,当前乡村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吴涛:通过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湛江探索破解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用互联网连接起城镇和乡村,把城镇名师优课送进乡村学校课堂。湛江乡村教学点基本达到“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农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在“一体化课堂”平台下成为现实。偏远海岛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体验美术、音乐等多种别开生面的课堂,变化写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总体上实现了城乡教学资源的共享共融,有效弥合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显著提高了乡村薄弱地区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要避免乡村学校学生单纯观看课程直播或录播视频的方式,避免“单方向”向乡村学校输入资源、双向互动不足,避免完全照搬城镇课堂,缺乏与乡村教育生态融合的“硬传递”。

建议强化“双向”资源互动,形成互惠共生的新教育生态,探索城乡教育的高质量、共生发展。一是深入调研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全面挖掘乡村区域、校本发展特色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促进城镇外在优质资源与乡村内在特色资源的良性共生。二是加强乡村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结合乡村实际,针对学生的个体状态和特点进行课堂个性化优化,尽可能提供多模态的自然交互方式,创造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三是进一步落实制度保障,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应用条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提升整体实施效能。

南方日报:如何发挥湛江高校力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吴涛:一方面,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要在全市更大力度推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全面铺开,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心理等紧缺学科,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合力,把一体化课堂和教研训相结合,实施规模化、常态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在湛高校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在已有协同教学、教研的基础上,探索乡村基础教育云支教、课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把互联网+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打造成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湛江名片与特色。

寸金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邮政编码:524048
湖光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邮政编码:524088
椹川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邮政编码:524033

电话:0759-3183226

传真:0759-3341440

招生热线:0759-3183211 3183189

邮编:524048

 版权所有©岭南师范学院 | 粤ICP备15053357号 |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