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岭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岭师 >> 正文

[南方日报]岭南师院矢志不渝建设“新师范”

努力打造广东教师教育高地,服务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10-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作者 汪祥波 刘坤章 通讯员 郭莉敏 张少华      编辑:郭晶晶      审核:郭莉敏     签发:郭莉敏     点击:

原标题链接:岭南师范学院矢志不渝建设“新师范”

在第一届岭南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岭南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 岭南师范学院供图

近日,第一届岭南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岭南师范学院(下称“岭南师院”)举行,倡议成立海岛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联盟,助力乡村振兴与海岛教育发展。

助力海岛教育发展是岭南师院深入推进“新师范”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服务引领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岭南师院始终坚持把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魂,牢记兴学育人初心,担当教育报国使命,与时俱进探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新师范”建设,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独具校本特色的师范教育创新之路,引领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同五新”多措并举

推进“新师范”创新发展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坚持扎根粤西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岭南师院党委书记兰艳泽表示,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实施“强师范”发展策略,致力做优、做强、做特教师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在第一轮“新师范”建设中,岭南师院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培养心怀家国优质师资,有力助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构建广东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了岭师优势、彰显了岭师担当。

今年6月,岭南师院首届282名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奔赴粤东粤西粤北31个县(市、区)的基层岗位任教,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履约率达98%。五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公费定向师范生在省内高校招生人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

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积淀、31年本科师范教育历程的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岭南师院如何赓续师范教育优良传统,续写“奋斗教育报国路、启航师范新征程”新篇章,是摆在岭师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8月27日,学校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围绕“奋进新征程、担起新使命、践行新担当,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新一轮“新师范”建设,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坚定做好“新师范”这篇文章的信心决心。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学校制定了新一轮“新师范”建设方案,明确要大力实施“两代师德同锤炼”和“专业发展新路径”“教师发展新机制”“学生素养新发展”“基础教育新赋能”“教育质量新保障”的“一同五新”六大行动,以科学规划和强大意志推动“新师范”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广东教师教育高地。

“新师范”建设方案要落地,内部治理体系改革要先行:成立智慧雷阳书院、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重组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整合师范教育优势资源,理顺“新师范”的管理关系;成立“新师范”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在学校学报开设“新师范教育研究”专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开展“新师范”实践研究,夯实“新师范”建设的理论根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实施办法,制定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制定与中小幼特学校师资互聘实施办法,持续优化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厚植“新师范”内涵发展基础;健全“新师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重点向“新师范”建设倾斜,为“强师范”注入强大动能。

系列“组合拳”的推出,有力推进了学校“新师范”创新发展。

推动师范教育内涵发展

培育“三得一能”优质师资

“要构建高质量师资培养体系,将新师范之‘新’贯穿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等各方面,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成长。”岭南师院校长阳爱民表示,学校通过卓越引领、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形成“一本、两代、三全、四得、五育”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能发展”的优质师资,不断推动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办好“新师范”,需要优质发展带动。学校积极实施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提升师范教育质量。现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1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25门,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化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18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5项,学生在省级以上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150多项。

2020年起,学校依托智慧雷阳书院成立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构建从初阶知识技能学习到高阶核心素养养成的螺旋进阶的卓越教师培育模式。迄今共遴选培养两批97名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奖300余项。首批学员余旭生说:“卓越班不仅让我更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科学研究素养,还有更多机会和平台实践锻炼成长。”

办好“新师范”,需要铸牢学生师德师魂。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推进两代师德一起抓、两代师魂一起铸,用好谭平山、黄学增等红色校史资源,发挥“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郑光华和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书育人典型影响,培养扎根基层、矢志奉献的“四有”好老师。247名学生接力援藏支教35年,其中42人扎根西藏就业。此外,涌现出海岛教师典型林小恋、全国模范教师周丽娜、全国优秀教师苏永善等大批优秀校友。

“我们要传承教育援藏精神,以立德树人的初心、传道授业的丹心和勇攀高峰的决心,为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9月30日,学校首批援疆实习支教队11名队员奔赴边疆开启一个学期的援疆之旅。

办好“新师范”,需要深度推进协同育人。学校不断健全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近五年,学校与中小幼特学校共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320个、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70个。学校还与粤西三地教育局、湛江幼专、阳江职院以及高州中学等26所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的教师教育与区域基础教育相互渗透、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师范教育发展和优质师资培养。”岭南师院课程教学论专家李斌辉教授说。

实施“三成四化”筑峰工程

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与‘新师范’建设是一体双面的关系。”兰艳泽表示,岭南师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对接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岭师模式”。

今年3月,岭南师院《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提出拟用15年时间,全面实施“三成四化”筑峰工程,支持湛江、茂名两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促校长教师成名家、课程改革成精品、特殊教育成标杆和海岛教育信息化、紧缺师资均衡化、教育监测智慧化、课后服务科学化。

筑峰工程实施以来,岭南师院累计投入1568万元支持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学校与湛江、茂名两地92所中小幼特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立项建设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筑峰计划项目40项,投入经费120万元;与湛江市教育局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共同体;建立学科教学专家、地方教研员、中小学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共同体,设立100个项目开展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建立“粤西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数据库,在中小学校开展“美育浸润”和“传统文化浸润”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海岛、乡村学校共享。

岭南师院依托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着力抓好基础教育师资职后培养培训,助力地方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培养1311人次、骨干教师研修5000余人、教师培训近10万人次。骨干教师学员中获正高级和特级教师的有200余人,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500余人,部分骨干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

“我校与地方合作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已有十年,成效很突出。”岭南师院教师教育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王林发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湛江基础教育领域约80%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出自岭南师院举办的“名教师名校长”培养等项目。

作为全省特教师范生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十年来岭南师院已培养毕业生513人,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特教师资培训项目。2021年底,学校和深圳市复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米和小米康复融合教育研究院”,助力“新师范”特色发展。

今年7月,岭南师院与湛江市经开区硇洲镇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以海岛教育为抓手的“海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学校参与撰写《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20~2021)》的海岛教育篇,被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

“筑峰工程开启了岭师赋能广东尤其是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岭南师院副校长金义富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师范人才培养合作共建机制,形成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互促、基础教育反哺教师教育的良好格局,努力为广东“新师范”建设和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作出岭师的新探索和新贡献。

寸金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邮政编码:524048
湖光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邮政编码:524088
椹川校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邮政编码:524033

电话:0759-3183226

传真:0759-3341440

招生热线:0759-3183211 3183189

邮编:524048

 版权所有©岭南师范学院 | 粤ICP备15053357号 |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58